第二章 第三节 并发症、合并症与后遗症的编码规则

这一节是编码实战里最容易“踩坑”的地方,也是医保质控与DRG/DIP稽核最关注的重点。


第二章 ICD-10 编码总则与基本规则

第三节 并发症、合并症与后遗症的编码规则


一、三个概念的核心区别

名称 定义 关键点 示例
并发症 由主诊断直接引起的新的病理改变或临床问题 主病发展出的结果 阑尾炎 → 阑尾穿孔
合并症 与主诊断同时存在、并影响治疗或预后的其他疾病 既有疾病同时存在 糖尿病合并肺炎
后遗症 由既往疾病或损伤遗留下的永久性功能障碍或症状 病已愈而留痕 脑梗死后偏瘫

💬 一句话理解:

并发症是“主病引起的”,
合并症是“同时存在的”,
后遗症是“过去留下的”。


二、并发症的编码原则

(一)明确病因关系

并发症必须与主病存在因果联系。

📘 例 1:
患者因“胆囊炎”入院,术后出现“切口感染”。

  • 主诊断:K81.0 急性胆囊炎

  • 并发症:T81.4 术后感染

💡 要点:

  • 若病因明确,应选用ICD-10中“T”类“手术并发症”条目;

  • 若ICD已有组合类目,应优先使用联合编码(如K80.5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炎)。

(二)按发生阶段区分

  • 住院期间出现的:应列入其他诊断;

  • 由既往手术引起的:可作为本次主诊断(如“术后出血”入院)。

📘 例 2:
患者因“阑尾切除术后出血”再入院,
主诊断:T81.0 术后出血。

(三)多层并发时优先主因

若有多个并发症,应先列出影响最大、治疗资源消耗最多者。


三、合并症的编码原则

(一)判断标准

  1. 入院前已存在;

  2. 影响住院治疗或预后;

  3. 需要额外处理或用药。

若仅为轻度、未干扰治疗者,可不编码。

📘 例 1:
患者因“胆结石”行手术,同时患有高血压。

  • 主诊断:K80.2 胆囊结石

  • 合并症:I10 原发性高血压

(二)多病并存时的逻辑

  • 互不影响者:分别编码;

  • 互为因果者:使用联合编码。

📘 例 2:
糖尿病合并肾病:E11.2(已有联合条目,不再分开编码)。

💡 提示:

“合并症影响资源,就该进编码。”
没有记录治疗或影响,不宜滥加。


四、后遗症的编码原则

(一)定义

疾病痊愈后,仍遗留永久性损害或功能障碍。

ICD-10中专设第十九章(I60-I69、T90-T98)描述各种后遗症。

(二)编码方法

  1. 先编码后遗症条目;

  2. 若需说明原病,可加注“由于……”。

📘 例 1:
脑梗死后左侧偏瘫 → I69.3 脑梗死后遗症。
📘 例 2:
外伤后左眼失明 → T90.4 眼及附器后遗症。

(三)注意区分

  • 若疾病仍在活动期,不能用“后遗症”;

  • 若仅为既往史,不构成功能障碍,也不编码为后遗症。


五、并发症、合并症、后遗症的编码逻辑图

疾病A(主诊断)
│
├─→ 并发症(主病导致的新问题) → T类或联合条目
│
├─→ 合并症(同时存在的其他疾病) → 各系统章节
│
└─→ 后遗症(既往病残留功能障碍) → I69、T90-T98

💡 记忆口诀:

“同来是合并,病发是并发,病走留后影,就是后遗症。”


六、DRG / DIP 支付中的重要性

项目 DRG 影响 DIP 影响
并发症(CC/MCC) 提高病例复杂度、权重上升 增加分值或权重系数
合并症 增强资源消耗,修正CMI 同上
后遗症 改变分组路径(另入后遗症组) 调整病种类别

📘 示例:
“糖尿病肾病”若遗漏“糖尿病”主因,DRG系统会将其误入“肾脏疾病组”,
权重下降 30% 以上,医保结算减少数百元。

💬 结论:

并发症和合并症不仅是医学事实,更是支付逻辑。


七、典型案例

【案例 1】术后并发症

摘要: 患者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出现切口感染。
分析:

  • 主诊断:K35.3 急性阑尾炎伴穿孔

  • 并发症:T81.4 术后感染
    DRG影响: 并发症使组入升级,权重上升。


【案例 2】慢病合并症

摘要: 患者因“肺炎”住院,既往有糖尿病。
分析:

  • 主诊断:J18.9 肺炎

  • 合并症:E11.9 2型糖尿病
    DRG影响: 合并慢病增加复杂度,提高CMI。


【案例 3】脑卒中后遗症

摘要: 患者因“脑梗死后左侧偏瘫”入院康复。
分析:

  • 主诊断:I69.3 脑梗死后遗症

  • 不再编码I63(急性脑梗死)。
    医保逻辑: 组入“后遗症康复组”,与急性脑卒中组不同。


八、常见错误与纠正

错误类型 错误示例 正确编码 原因
把合并症当主诊断 糖尿病患者因肺炎入院,主诊断给E11.9 主诊断应为J18.9 以住院主因为准
并发症未编码 术后出血未单列 T81.0 并发症独立影响治疗
后遗症与活动期混用 脑梗死住院仍活动,编码I69.3 I63.9 尚属活动期
滥列合并症 轻度脂肪肝未治疗也录入 可省略 无临床影响
忽略因果顺序 “结核性脑膜炎”仅录G01 A17.0† + G01* 应双重编码

九、质控与管理要点

  1. 医生需在病历中明确“因果关系”描述;

  2. 编码员要审查诊断逻辑、用药及治疗证据;

  3. 并发症、合并症应有病程记录支持;

  4. 质控科应将“编码准确率”纳入绩效考核。

📘 关键指标:

编码完整率 ≥98%,
并发症识别率 ≥标准病例数平均水平。


十、小结

  • 并发症:主病引起的新问题;

  • 合并症:同时存在、影响治疗的疾病;

  • 后遗症:既往疾病的永久性残留;

  • 三者判断准确,编码逻辑才能完整。

📘 一句话结语:

“编码见真功,功在辨三症;并、合、后分清,数据才可信。”


【思考与练习】

  1. “术后感染”与“术后出血”分别属于哪类?

  2. 如何判断糖尿病肾病是并发症还是合并症?

  3. 为什么脑梗死急性期与后遗症期不能同编码?

  4. 请列出一个你所在医院常见的并发症案例,并说明编码路径。


下一节 第二章第四节《联合编码与双重分类(†与*)的应用规则》
下一节可以把并发、合并逻辑进一步延伸到“病因-表现”结构,是教学中最需要图示的一节。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