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内容是整个《第二章》的核心之一——它既是编码实务的“主心骨”,又是医保审核、DRG/DIP分组最常出错的地方。
第二章 ICD-10 编码总则与基本规则
第二节 主诊断与其他诊断的选择规则(含案例)
一、主诊断的定义与核心原则
主要诊断(Principal Diagnosis)
指的是——
“:经医疗机构诊治确定的导致患者本次住院就医主要原因的疾病(或健康状况)”
主诊断是病案首页、医保分组、统计分析的关键字段,
一份病案有且只能一个主要诊断。
💬 一句话理解:
主要诊断是反映“住院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最严重的疾病”。
二、主诊断选择的三条原则
(一)根据主要治疗对象选择
若患者存在多种疾病,应选择本次住院主要诊治的疾病作为主诊断。
📘 例 1:
患者因“糖尿病足坏疽”入院并行截趾术。
-
住院的主要目的是治疗坏疽(糖尿病并发症),
-
主诊断应为:E11.5 2型糖尿病伴周围循环并发症。
❌ 错误做法:单独编码“坏疽”或“下肢感染”。
(二)根据住院资源消耗最多的疾病确定
当两种疾病同时存在、治疗相似时,应以消耗资源最多的疾病为主诊断。
📘 例 2:
患者同时患有“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
若住院期间主要治疗心衰,
则主诊断为 I50.0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肺炎作为其他诊断。
(三)根据临床结局确定
若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不同,应以出院时最终确诊的疾病为准。
📘 例 3:
入院诊断:“发热待查”,出院确诊为“伤寒”。
→ 主诊断为 A01.0 伤寒。
三、特殊情况下主诊断的选择
情形 | 编码原则 | 示例 |
---|---|---|
两种疾病同时住院原因 | 以主要治疗者为主诊断 | 结石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 → K80.5(联合条目) |
分娩住院 | 按分娩类型编码 | O82 剖宫产 |
母婴同时管理 | 母亲→O章;新生儿→P章 | 新生儿吸入综合征 P24.9 |
外伤住院 | 以主要损伤为主诊断,附加外因码 | 股骨骨折 S72.3 + 交通事故 V43.5 |
术后并发症 | 若为本次入院原因,应作为主诊断 | “术后感染” → T81.4 |
慢病长期住院 | 若为治疗并发症入院,应以并发症为主诊断 | “糖尿病肾病”住院 → E11.2 |
💡 提示:
“病人来住院原因,就是主诊断。”
四、其他诊断的定义与范围
其他诊断(Other Diagnoses)
指在住院期间:
除主诊断以外,对治疗、检查、护理、预后等有影响的所有疾病、病理状态或症状。
📘 包括:
-
入院前存在但未治愈的疾病;
-
住院中发现的新疾病;
-
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并发症;
-
影响主要疾病治疗的合并症。
💬 例:
患者因“胃底腺癌”行手术,术中发现“肝硬化”。
主诊断:C16.1 胃底恶性肿瘤
其他诊断:K74.6 肝硬化。
五、主诊断与其他诊断的排序与书写
顺序 | 内容 | 说明 |
---|---|---|
① | 主诊断 | 仅1个,首位填写 |
② | 其他诊断(合并症) | 与主诊断并存但非住院主因 |
③ | 并发症 | 因主病引起的病变 |
④ | 外因代码 | 说明外伤、中毒原因 |
⑤ | Z类代码 | 表示特殊情况(体检、随访等) |
📘 书写规范:
各诊断间不得留空。
先列出影响最大的疾病。
外因编码与肿瘤形态学编码放最后,不可单独作为主诊断。
六、常见错误与纠正
错误类型 | 错误示例 | 正确做法 |
---|---|---|
主诊断与手术不匹配 | 主诊断:阑尾炎;手术:胆囊切除 | 主诊断应改为“胆囊炎” |
主诊断选择“症状”类 | 主诊断:发热(R50.9) | 若明确病因,应选疾病(如肺炎) |
疑似诊断当确诊用 | “考虑肺癌”编码为C34.9 | 应用“R91.8 肺部异常影像学所见” |
忽略并发症 | 糖尿病伴肾病仅录E11.9 | 应改为E11.2 糖尿病肾病 |
主诊断与出院结局不符 | 主诊断:胃炎;出院为胃癌 | 以出院确诊“胃癌”为准 |
七、主诊断与 DRG / DIP 的逻辑关系
编码环节 | 影响 | 说明 |
---|---|---|
主诊断 | 决定组入大类 | “肺炎”→呼吸系统组 |
主要手术 | 决定外科/内科组 | “胆囊切除”→外科组 |
并发症/合并症 | 决定复杂度等级(CC/MCC) | “糖尿病肾病”→复杂组 |
其他诊断 | 修正权重、影响CMI | 更多慢病→资源上升 |
💡 总结:
主诊断决定“分组入口”,其他诊断决定“分组层次”。
八、综合案例分析
【病例摘要】
患者:男,68岁。因“咳嗽、气促3天”入院。
既往高血压、2型糖尿病。
住院诊断:
-
社区获得性肺炎
-
2型糖尿病
-
原发性高血压
-
老年性前列腺增生
治疗经过:
主要为抗感染、控制血糖、支持治疗。
【编码分析】
项目 | 内容 |
---|---|
主诊断 | J15.9 社区获得性肺炎 |
其他诊断 | E11.9 2型糖尿病、I10 原发性高血压、N40 前列腺增生 |
编码逻辑 | 肺炎是本次住院的主要原因,其余为影响治疗的慢病 |
DRG分组意义 | 主诊断决定进入“呼吸系统感染组”,其他诊断提高复杂度 |
九、实战技巧
-
抓关键词——明确“因何入院,为治何病”;
-
读出逻辑——主、并、合、后、因、果顺序清晰;
-
对照手术——主诊断必须与主手术逻辑匹配;
-
查分组结果——用DRG/DIP系统反查,验证是否合理;
-
留审核痕迹——对每个诊断的判断保留依据(病历页码)。
💡 经验提醒:
优秀编码员不是背代码的人,而是能“复述病程逻辑”的人。
十、小结
-
主诊断是住院主要原因,不等于最严重的疾病;
-
其他诊断包括影响治疗或资源消耗的所有疾病;
-
正确区分主与次,是DRG/DIP支付、质控、统计的基础;
-
主诊断错误,几乎所有管理环节都会出问题。
📘 一句话结语:
“诊断写得准,编码才有根;主次分得清,管理才精准。”
【思考与练习】
-
主诊断和最严重疾病有什么区别?
-
若患者因糖尿病足坏疽入院并手术,主诊断应选哪个?
-
为什么外因码不能作为主诊断?
-
试分析以下病例主诊断选择是否正确:
入院诊断:肠梗阻;出院诊断:结肠癌并肠梗阻。
→ 你会如何确定主诊断?
下一节 第二章第三节《并发症、合并症与后遗症的编码规则》?
下一节可以把本章的逻辑完善(主→次→并→后),并自然衔接到临床实战部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