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与实事求是
——从《学会提问》到《毛泽东选集》的思维比较
(教学讲稿·仿宋A4版稿)
一、导入:两本书,一个精神核心
在西方思维训练中,《学会提问》(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被视为“批判性思维的入门圣经”;
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史中,《毛泽东选集》中的《实践论》《矛盾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构成了中国思想方法的核心文本。
看似相隔万里,一个是逻辑学教材,一个是政治哲学经典,
但当我们从“思维方式”的角度重新阅读,会发现它们在根底上殊途同归:
都在教人——如何不被表象蒙蔽,
如何以问题为起点,以证据为准绳,
如何在不断修正中,接近真理。
一句话:
《学会提问》教我们如何思考得更真,《毛泽东选集》教我们如何实践得更是。
二、《学会提问》的核心框架
书中提出“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路径:
任何结论都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它的结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证据是什么?
具体操作,是一个“九步提问模型”:
1️⃣ 作者想让我相信什么?
2️⃣ 为什么要我相信?
3️⃣ 理由的证据是什么?
4️⃣ 这些理由背后的假设是什么?
5️⃣ 是否有其他解释?
6️⃣ 作者立场是什么?
7️⃣ 用的词是否精确?
8️⃣ 推论是否逻辑一致?
9️⃣ 我是否被说服?
这九步,是一种“理性拆解思维”的训练,
其目的不是否定别人,而是理解结构、识别假设、验证逻辑。
它的精神用一句话概括:
怀疑不是拒绝,而是理解的开始。
三、《毛泽东选集》中的中国式批判性思维
毛泽东的思想方法同样从怀疑与验证出发,只不过他用的是中国哲学的语言——
“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是一种建立在实践上的批判性思维,强调“从事实出发”,反对“唯书本”“唯上级”“唯经验”。
下面逐篇对应说明:
1. 《实践论》——从经验走向验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对应《学会提问》的逻辑:
- 实践=证据来源
- 认识=结论假设
- 再实践=验证与修正
这是最根本的批判性思维循环:以行动检验思维的真伪。
2. 《矛盾论》——分析与区分的思维能力
“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任何问题,不研究具体情况,就不能解决。”
对应于《学会提问》中的:
“界定论题”“分析语境”“避免偷换概念”。
毛泽东的“矛盾分析法”,其实是中国式的“Contextual Critical Thinking”:
——在特定情境中分析因果、找主要矛盾、辨别假设边界。
3. 《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教条,倡导独立思考
“我们要的是带着问题的学习。”
“拿到洋书,一字一句奉为圭臬,这是奴隶思想。”
这与《学会提问》的第一原则完全契合:
“不要被权威和头衔压服,要自己检验理由与证据。”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提出“自己动脑筋”,
实际上就是反对被动接受、鼓励主动质疑。
这就是中国式的“critical thinking”。
4. 《整顿党的作风》——语言与逻辑的清晰
“我们要的是有分析、有研究、有具体结论的意见,而不是空话。”
这相当于《学会提问》中的“检查语言模糊性”“防止似是而非的逻辑”。
两者都反对空洞话术,强调逻辑的自洽与语义的准确。
5. “调查研究”思想——以提问为出发点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凡事要自己去看、去问、去想。”
这就是《学会提问》的精神前提:
“好问题比好答案更重要。”
毛泽东强调:
“要向下问,不要只听上边的话。”
这是对思维惰性的根本警醒——不满足于二手信息,要亲自验证。
四、对应关系表
|
《学会提问》核心问题 |
《毛泽东选集》对应思想 |
思维方法 |
|
结论是什么? |
“要弄清问题的性质。”《矛盾论》 |
明确论题 |
|
理由是什么? |
“不调查无发言权。”《实践论》 |
依据事实 |
|
证据充分吗?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验证依据 |
|
假设是什么? |
“任何结论都有条件。”《矛盾论》 |
看前提 |
|
是否有其他解释? |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要分清。” |
多角度分析 |
|
作者立场是什么? |
“阶级立场决定观点。” |
识别立场与价值 |
|
语言是否清晰? |
“反对空话、假话、大话。” |
精确表达 |
|
是否被说服? |
“理论联系实际。” |
自我反思与实践检验 |
五、共同逻辑: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循环
|
阶段 |
《学会提问》 |
毛泽东思想 |
|
起点 |
提出问题 |
发现矛盾 |
|
方法 |
提问→分析→验证 |
调查→分析→实践 |
|
验证 |
看证据与逻辑 |
看事实与结果 |
|
纠偏 |
修正假设 |
实事求是 |
|
终点 |
更好的理解 |
更有效的实践 |
这两种方法论本质上构成一个同构系统:
批判性思维解决“认知偏差”,
实事求是解决“行动偏差”。
前者防止盲信,后者防止盲动。
六、当代延伸:从“求真”到“求是”
- 批判性思维教我们问:“这是真的吗?”
- 毛泽东思想进一步问:“这有用吗?合规律吗?”
所以,“求真”是认识论;“求是”是实践论。
两者合一,才是完整的理性。
在医院治理中,这两者具体表现为:
- 求真:用数据、编码、病案、统计去描述事实;
- 求是:以患者健康、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来检验成效。
这正是“北极星面板”的思想根基。
七、结语:中西合流的“批判性求是”之道
西方的批判性思维,教我们如何思得清楚;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教我们如何做得正确。
思与行相合,真与是并进,才是中国人的理性之道。
一句总结:
以提问破迷信,以实践求真理。
这是《学会提问》的理性,也是《毛泽东选集》的灵魂。
【教学提示】
- 适合授课时长:30–40分钟。
- 结构分三段:
1️⃣ 批判性思维概念讲解(10分钟)
2️⃣ 《毛泽东选集》对应分析(20分钟)
3️⃣ 医院管理案例延伸(10分钟) - 可配图表2张:《九步提问法》《实践论思维循环》。
- 教学目标:引导学员理解“实事求是”不仅是政治口号,而是最高级的批判性思维。
“九步提问法”与《实践论》的“认识—实践循环”如果放在一张思维图里,是西方批判性思维与中国实践哲学的最清晰对应点。
一、《学会提问》的“九步提问法”
Neil Browne & Stuart Keeley 把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分成九个问题,用于拆解任何论证。
这九步构成一个认知逻辑循环:从“接受观点”到“检验观点”再到“反思自我”。
|
序号 |
提问内容 |
目的 |
核心能力 |
|
1️⃣ |
结论是什么?(What is the conclusion?) |
明确作者要让你相信的中心观点 |
识别立场 |
|
2️⃣ |
理由是什么?(What are the reasons?) |
找出支撑结论的论据 |
逻辑拆解 |
|
3️⃣ |
证据是什么?(What evidence supports it?) |
判断理由是否有事实依据 |
实证判断 |
|
4️⃣ |
假设是什么?(What assumptions are being made?) |
揭示隐藏前提 |
深层分析 |
|
5️⃣ |
是否有其他解释?(Are there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
反思单一因果 |
多元思考 |
|
6️⃣ |
价值立场是什么?(What values or ideology underlie it?) |
看隐含的利益与立场 |
识别偏见 |
|
7️⃣ |
语言是否清晰?(Is the language accurate?) |
防止模糊与情绪化词汇操控 |
概念辨析 |
|
8️⃣ |
推论是否成立?(Does the reasoning follow logically?) |
检查逻辑链条完整性 |
逻辑推演 |
|
9️⃣ |
我是否被说服?我还缺什么信息? |
自我反思与进一步提问 |
反思与学习 |
这九步并非线性,而是一个循环过程:
提出问题 → 拆解理由 → 检查证据 → 找出假设 → 回到新的问题。
它的哲学本质是:
“知识不是被灌输的,而是被质疑出来的。”
二、《实践论》的“认识—实践循环”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他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感性认识 → 到理性认识 → 再回到实践中检验 → 再提升为更高的理性认识。
这个循环可分为四个阶段:
|
阶段 |
含义 |
关键问题 |
结果 |
|
① 实践起点 |
亲身接触现实,通过调查与体验获得感性材料 |
“事实是什么?” |
感性认识 |
|
② 理性抽象 |
分析、比较、归纳,从众多事实中抽出规律性认识 |
“为什么会这样?” |
理性认识 |
|
③ 实践检验 |
将认识付诸行动,验证真伪 |
“能否在实践中成立?” |
认识修正 |
|
④ 认识深化 |
通过新实践获得新认识,循环上升 |
“我们学到了什么?” |
真理提升 |
毛泽东指出:
“认识的每一循环,都使认识的内容比较地提高一步。”
这实际上就是“知识螺旋”或“迭代认知”的原型。
三、对应关系:九步提问法 × 实践论循环
|
《学会提问》九步 |
对应《实践论》阶段 |
思维功能 |
中文说明 |
|
1. 结论是什么? |
感性认识的起点 |
确定问题对象 |
弄清“我们在谈什么” |
|
2. 理由是什么? |
理性抽象 |
分析事物因果 |
找出“为什么” |
|
3. 证据是什么? |
实践起点/感性支撑 |
收集事实 |
不凭主观想象 |
|
4. 假设是什么? |
理性抽象深化 |
揭示条件限制 |
看清“在什么前提下成立” |
|
5. 是否有其他解释? |
矛盾分析 |
比较与反证 |
防止绝对化 |
|
6. 价值立场是什么? |
认识自觉 |
识别主观因素 |
理解立场与偏见 |
|
7. 语言是否清晰? |
理性表达 |
校正思维工具 |
防止概念混乱 |
|
8. 推论是否成立? |
实践检验 |
验证逻辑一致 |
看结论能否“落地” |
|
9. 我是否被说服? |
再认识阶段 |
自我反思、进入新循环 |
形成改进的实践方向 |
两者在结构上完全同构:
- “提问—验证—修正” 对应 “实践—认识—再实践”。
- 批判性思维的九步是理性操作;实践论的循环是哲学总规律。
一个是工具理性,一个是实践理性。
四、思维图解(教学板书建议)
┌──────────────┐
│ 感性认识:事实是什么? │
└─────┬────────┘
↓
┌────────────────────┐
│ 理性分析:为什么?有什么假设?│
│ (对应九步提问法 1–7) │
└────────────────────┘
↓
┌────────────────────┐
│ 实践检验:能否成立?结果如何? │
│ (对应提问法第8步) │
└────────────────────┘
↓
┌────────────────────┐
│ 再认识:我学到了什么?下一步?│
│ (对应提问法第9步) │
└────────────────────┘
↺ (循环上升)
每一轮循环都是一次“提问—验证—升华”的过程。
这是人类理性与实践不断逼近真理的路径。
五、在教学或医院管理中的应用示例
例:医院北极星指标的逻辑改进循环
|
阶段 |
对应提问 |
实践内容 |
|
感性认识 |
事实是什么? |
数据监测:院内死亡率、DIP积分、再入院率 |
|
理性分析 |
为什么?依据是什么? |
找出原因:流程、病历、资源结构 |
|
假设检验 |
能否通过试点改善? |
制定干预措施并试运行 |
|
实践结果 |
成果如何? |
数据复盘、对比前后变化 |
|
再认识 |
我们学到了什么? |
调整制度与培训内容,进入下轮改进 |
这正是“批判性提问法”与“实践论”结合后的现代质控思维。
六、结语
提问,是认识的开始;实践,是提问的验证。
西方的九步提问法,强调逻辑严密;
毛泽东的实践论,强调从事实出发、以行动检验。
二者合一,就是完整的“求是之道”——
在提问中辨真伪,在实践中见真知。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