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正好是第二章的收尾——把编码“主诊断–其他诊断–并发症–双重分类”体系,延伸到特殊情况的编码,也是实际工作中经常被忽略、但医保和质控系统高度敏感的部分。
第二章 ICD-10 编码总则与基本规则
第五节 症状、外因与 Z 类因素的编码规则
一、前言
在临床实践中,编码员会遇到三类“无明确诊断”的患者:
-
只有症状,没有明确病因;
-
由外伤、中毒、意外造成的疾病;
-
非疾病状态,如体检、随访、免疫接种等。
ICD-10 专门设置了三个章节应对这些情况:
类别 | 章节范围 | 主要用途 |
---|---|---|
R00–R99 | 症状、体征及临床和实验室异常所见 | 病因未明的症状 |
V01–Y98 | 外因代码 | 描述外伤、中毒、意外的致因 |
Z00–Z99 | 健康状况及保健接触因素 | 非疾病状态或医疗接触 |
💬 一句话理解:
当你不能从“疾病”入手时,就要进入 R、V/Y、Z 三个章节。
二、R 类(R00–R99)症状代码的使用规则
(一)定义
R类代码用于:
当病因尚未明确、或医生仅能描述症状而无法确诊时。
(二)使用时机
-
仅有症状,无确切诊断;
-
检查或观察后,仍无法确定病因;
-
医生明确记录为“待查”“未明原因”。
📘 例 1:
诊断:“发热待查” → R50.9 发热,未特指。
📘 例 2:
诊断:“胸痛原因待查” → R07.4 胸痛。
💡 注意:
-
一旦病因明确,应改为疾病代码;
-
R类不能与确诊疾病重复使用。
(三)常见 R 类诊断举例
诊断名称 | 编码 | 备注 |
---|---|---|
发热 | R50.9 | 常见的“待查”类诊断 |
咳嗽 | R05 | 若确认为支气管炎,则用J20.9 |
腹痛 | R10.4 | 原因不明时使用 |
贫血待查 | R71 | 待病因明确后再调整 |
血尿待查 | R31 | 常见于泌尿系统初诊 |
💬 实务提示:
R类不是“省事”的代码,而是“临时过渡”的代码。
三、V01–Y98 外因代码的使用规则
(一)外因码的意义
外因码用于说明伤害、中毒或某些其他后果的致因、发生方式和地点。
它不是主诊断,而是补充信息。
📘 例如:
“机动车事故致股骨骨折”
-
主诊断:S72.3 股骨骨折
-
外因:V43 小汽车乘员在小汽车与小汽车碰撞中的损伤
💬 总结一句话:
S 类描述“结果”,V–Y 类描述“原因”。
(二)外因代码的使用原则
原则 | 内容 |
---|---|
1. 不得单独使用 | 外因码必须附于损伤、中毒、意外等诊断后面。 |
2. 与损伤代码配套 | 每个外伤、中毒诊断均应附外因码。 |
3. 一般置于最后一位 | 在病案首页中排在所有疾病代码之后。 |
4. 可多条并列 | 若同时有多种外因,可按主因、次因排列。 |
📘 例 1:
“跌倒致右股骨颈骨折”
-
S72.0 股骨颈骨折
-
W01 同一平面上跌倒
📘 例 2:
“误服农药中毒”
-
T60.0 杀虫剂中毒
-
X48 暴露于杀虫剂
(三)V–Y 类外因代码分布
范围 | 内容 | 示例 |
---|---|---|
V01–V99 | 运输事故 | 机动车、火车、飞机 |
W00–W19 | 跌倒事故 | 从床上、楼梯上、地面跌倒 |
X00–X59 | 其他意外伤害 | 烫伤、电击、中毒 |
X60–X84 | 自我伤害 | 自杀、自残 |
X85–Y09 | 攻击事件 | 他人伤害、袭击 |
Y10–Y34 | 意图不明事件 | 难以判断自/他/意外 |
Y35–Y36 | 法律干预与战争行动 | 警务、战斗伤害 |
Y40–Y84 | 医疗操作并发症 | 药物、手术后不良事件 |
Y85–Y89 | 既往外因后遗症 | 旧伤残留状态 |
Y90–Y98 | 酒精、药物或环境因素 | 酒精水平、居所类型 |
💡 质控提示:
S/T作主诊时,必填外伤、中毒外因码。
四、Z 类(Z00–Z99)因素代码的使用规则
(一)定义
Z类用于:
描述健康状态、医疗接触、随访、体检、预防、免疫等非疾病情况。
(二)常见应用场景
场景 | 诊断说明 | 示例代码 |
---|---|---|
体检或健康评估 | 无明显疾病,仅为健康检查 | Z00.0 一般健康检查 |
免疫接种 | 预防接种或疫苗管理 | Z23 接种为主要目的的接触 |
随访 | 既往疾病复查 | Z09 治愈后复查 |
妊娠与生育管理 | 产前、避孕、助孕 | Z34 正常妊娠管理 |
器官移植后管理 | 随访与药物监测 | Z48.2 移植后随访 |
残疾与依赖 | 长期透析、依赖装置 | Z99.2 透析依赖 |
📘 例:
-
“例行体检” → Z00.0
-
“乙肝疫苗接种” → Z23
-
“肾移植后随访” → Z48.2
💡 特别提醒:
Z类代码不可作为死亡的根本原因编码,来院目的为体检、观察、随访、化疗类病例要以Z编码为主诊断。
五、三类代码的综合应用示例
情形 | 主诊断 | 附加代码 | 说明 |
---|---|---|---|
发热待查入院 | R50.9 发热 | —— | 原因未明,R类暂用 |
跌倒致股骨骨折 | S72.3 股骨骨折 | W01 跌倒外因 | 损伤+外因 |
健康体检 | Z00.0 一般健康检查 | —— | 非疾病就诊 |
农药中毒 | T60.0 杀虫剂中毒 | X48 意外摄入农药 | 外因决定性质 |
化疗 | Z51.1 手术后化疗 | C22.0 肝细胞癌 | Z码描述入院目的为化疗 |
六、DRG / DIP 系统中的作用
编码类别 | 在DRG中的意义 | 在DIP中的意义 |
---|---|---|
R类 | 仅用于初诊或观察组 | 低权重,不建议过度使用 |
V/Y类 | 校验外伤逻辑、事故类型 | 决定病种类别与风险系数 |
Z类 | 针对随诊、化疗等治疗 | 主要用于非疾病本身治疗 |
💬 实战提醒:
若因外伤住院却无外因码,医保系统常判为“信息不完整”;
若Z类病例误入疾病组,会被视为“虚假组入”。
七、常见错误与纠正
错误类型 | 错误示例 | 正确写法 |
---|---|---|
病因明确仍用R类 | “肺炎待查”经查为细菌性肺炎仍保留R50.9 | 应改为J15.9 |
外伤未加外因 | “摔伤致骨折”仅录S72.3 | 加W01 |
外因码错误 | “自杀服药”录为X48(意外) | 改X60(自我伤害) |
Z码当主诊断误用 | “慢性肾衰透析”主诊断Z99.2 | 主诊断应为N18.5,Z99.2为次诊断 |
外因码放错位置 | 置于主诊断之前 | 应置于末尾 |
八、质控与管理要求
-
外伤、中毒、意外病例 外因码完整率≥98%;
-
体检、随访病例 不得混入疾病组;
-
R类使用率应控制在合理比例,避免滥用;
-
每月质控反馈外因漏录率,纳入绩效考核。
💡 管理逻辑:
R类反映诊断水平,V/Y类反映安全事件,Z类反映公共卫生活动。
九、小结
-
R类用于症状性诊断,是“暂时的疾病名称”;
-
V/Y类记录外伤、中毒等的“发生方式”;
-
Z类描述体检、随访、预防等“非病状态”;
-
三类代码虽非疾病,却是医保审核与质量管理的“隐性重点”。
📘 一句话记忆:
“病因不明选R,外伤意外选V/Y,无病就诊选Z。”
【思考与练习】
-
“发热待查”应使用哪类代码?
-
“跌倒致桡骨骨折”正确的编码组合是什么?
-
“糖尿病患者例行体检”应如何编码?
-
外因码能否单独作为主诊断?为什么?
下一节
第二章第六节《编码逻辑审核与质控规则》?
下一节可以作为第二章的“总结与实操篇”,衔接第三章的“系统性疾病编码实战”。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