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进ICD-10

第一章 走进ICD-10

第一节 ICD-10的发展、作用与版本差异


一、ICD的发展历程

1. 概念的起点:疾病分类的初衷
“ICD”是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的缩写,中文译作“国际疾病分类”。它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各国都在尝试以统一的方式统计死亡原因。

  • 1893年:法国统计学家雅克·贝蒂荣(Jacques Bertillon)提出《死亡原因国际清单》,这是ICD的雏形。

  • 1900年:第一版《国际死因分类》在芝加哥国际会议上通过。

  • 1948年:第六版ICD首次将疾病(不仅是死因)纳入分类体系,正式命名为《国际疾病分类》(ICD-6)。

  • 1975年:第九版(ICD-9)发布,开始被许多国家用于临床病案统计。

  • 1990年:第十版(ICD-10)在日内瓦通过,标志着现代医学分类体系的成熟阶段

  • 2019年:第十一版(ICD-11)由世卫组织正式发布,进入数字化与语义网络时代。

👉 小结一句话:ICD 从“统计死因”发展为“描述疾病全貌”的国际医学语言。


二、ICD的主要作用

ICD 的核心功能是:

为疾病和健康相关状况提供统一的分类与编码语言,使全球医疗数据可对比、可统计、可分析。

它在医院和国家层面上有以下作用👇

应用场景 主要作用 示例
医院病案管理 统一诊断编码,便于统计与质控 病案首页诊断代码
医疗保险 支付分组与结算依据 DRG、DIP、病种付费
疾病防控与科研 统计发病率、死亡率、趋势分析 肿瘤登记、传染病监测
卫生行政管理 制定政策、评价绩效 质量考核、医保审核
国际数据比较 各国卫生统计标准化 WHO全球疾病负担报告

💡举例说明
如果没有ICD,不同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写成“AMI”、“心梗”、“急性冠脉综合征”。
但编码时都统一成 I21.9,这样数据才可汇总分析,医保系统也能识别支付。


三、ICD-10的结构与特点

ICD-10 共包含 21个章节(Chapter I–XXI),按系统与病因分类。
每个疾病都有一组字母+数字的代码(如 J18.9),形成一种“医学语言坐标系”。

主要结构特点

特点 说明
代码形式 英文字母+2位数字,必要时再加1位小数(如 J18.9)
编码层次 类目(三级) → 亚目(四级)
分类逻辑 以解剖系统+病因+性质为基础
辅助符号 †(匕首)主病因、*(星号)表现病;允许双重分类
范围注释 每章均有“包含”“排除”“交叉引用”说明
扩展章节 新增外因、症状、特殊情况(Z00–Z99)章节

四、ICD-10 的国际版本与中国版本

虽然世界各国都使用 ICD-10,但在具体实施上有所差异。

版本 发布机构 特点 适用场景
ICD-10(WHO原版) 世界卫生组织 重点用于国际统计与死因分类 全球统计比较
ICD-10-CM(美国临床修订版) 美国CDC 更细分、可用于临床与医保 美国临床应用
ICD-10-AM(澳大利亚修订版) 澳大利亚卫生署 与DRG体系匹配,增加手术程序表 澳大利亚、新西兰
疾病分类与代码 国家临床版V2.0 国家卫健委 在WHO原版基础上局部扩充、翻译修订 病案首页、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疾病分类与代码 医保版2.0 国家卫健委 基于ICD-10 2019结构 国内DRG/DIP结算使用

📌小贴士
我国医院目前医院常用的是《ICD-10 疾病分类与代码(国家临床版V2.0)》;而手术操作则采用《ICD-9-CM-3手术操作代码》。也有医院是走接使用医保版,少量地区用地方版本。


五、ICD-10 与 ICD-11 的差异(前瞻性认识)

项目 ICD-10 ICD-11
发布年份 1990年 2019年
编码结构 字母+数字,最多4位 字母+数字,最多6位
数据载体 静态书本 数字化、可在线更新
分类逻辑 单层次 多层次、多维度(Foundation Component)
功能扩展 主要统计 支持临床决策、电子病历、AI分析
应用方向 传统病案统计 智能编码、语义互操作、全球健康管理

💡可以这样理解:

ICD-10 是“分类语言”;
ICD-11 是“语义网络”。
未来,人工智能编码、医保自动审核,都将建立在 ICD-11 的语义逻辑之上。


六、学习与实践建议

  1. 先学结构,再学规则。 熟悉ICD-10的“地图”,才能知道每个疾病归在哪一章。

  2. 以实际病例为载体。 每学习一个章节,挑3个常见诊断对照编码路径。

  3. 掌握版本差异。 尤其要分清中国临床版与国际原版的差别。

  4. 建立索引意识。 善用字母索引、术语对照,避免“凭印象编码”。


七、小结

ICD 是全球通用的医学“语言”。
ICD-10 让疾病统计、医保支付、医疗管理走向标准化。
理解它的发展与结构,是成为一名专业编码员的第一步。


【课堂思考题】

  1. ICD最早用于统计什么?

  2. ICD-10 与 ICD-9 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3. 为什么中国版ICD-10与国际版不同?

  4. ICD-11的语义化特征将怎样改变编码员的工作方式?


我们下一步进入第二节《编码员在医疗流程中的角色与职责》?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