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20分钟讲稿·讲师备注版。

《学会提问》20分钟讲稿·讲师备注版。

这一版在原稿基础上,加入了节奏提示(⏸ 停顿 / ↗ 提升语气 / ↘ 收束)、重音标识(粗体)、心理层级提醒
让您在演讲时既能掌握语气节奏,又能兼顾逻辑层次与心理引导。
适合教学、讲座或录制视频使用👇


🎙️《学会提问》——让思维有逻辑,让理解有温度

(讲师备注版·约20分钟)


🪄 开场:为什么“提问”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感知层)

[00:00 – 03:00]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一本在世界各地课堂上被反复引用的经典书籍——
📘《学会提问》(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它由 M. Neil BrowneStuart Keeley 合著。
他们希望我们在纷繁的信息世界里,重新学会如何思考。

⏸ 在当下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
我们每天被新闻、短视频、广告、算法包围。
这些信息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信任、甚至判断力。

↗ 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
但理解得却越来越浅。

作者说,现代人最大的危险不是“无知”,
而是“以为自己懂了,却从未问为什么”。

⏸ 所以,《学会提问》的目标是——
帮我们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理解

一句话总结:

真正的思考,不是寻找答案,而是提出好问题。


🧩 一、全书结构:十个关键问题的思维系统(认知层)

[03:00 – 07:00]

书的核心是 十个问题。↗
这十问就像十个钥匙,帮助我们打开论证的每一道门。

⏸ 我们可以这样记:从“问题”到“理由”,从“假设”到“证据”,再到“价值”与“结论”。

序号 关键提问 所揭示的思维层次
1️⃣ 论题是什么? 我在分析什么?
2️⃣ 结论是什么? 对方想让我相信什么?
3️⃣ 理由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
4️⃣ 假设是什么? 隐藏的前提是什么?
5️⃣ 证据可靠吗? 数据、事实可信吗?
6️⃣ 有没有谬误? 推理有没有漏洞?
7️⃣ 价值观是什么? 哪种立场在支撑?
8️⃣ 语言是否客观? 有没有情绪或误导?
9️⃣ 有没有替代原因? 还有别的解释吗?
🔟 结论还能不同吗? 还能得出别的结果吗?

⏸ 当我们把任何观点放进这十问中去分析,
就能“看穿”论证的骨架。

↗ 这不仅是逻辑分析,
更是让我们的大脑 从情绪判断切换到理性思考。

所以说,《学会提问》不是一本教你反驳别人的书,
而是一部教你 如何思考世界结构 的书。


🧠 二、心理分层模型:思维的五个心智阶段(元认知层)

[07:00 – 11:00]

⏸ 如果我们从心理学角度看,
这本书其实是在训练我们的“心理层级操作系统”。

📘 我们可以把它拆解成五层思维路径:

层级 心理功能 在书中的体现
感知层 觉察问题 找论题、结论
理解层 理由分析 检视假设
评估层 判断真伪 检查证据与逻辑
调节层 控制偏见 识别语言与价值观
反思层 生成新见 寻找替代结论

⏸ 我们大多数时候,只停留在前两层。
看到观点就反应:我赞同,我反对。
那是感知层的反应

但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进入更高的三层——
去验证、去调节、去反思。

↗ 换句话说,《学会提问》是一套
从感觉到理性,再到觉察”的心理成长路径。

它和卡尼曼的“系统1 / 系统2思维”完全契合:
系统1是情绪反射,系统2是理性分析。
而“提问”,正是让系统2接管思考的钥匙。


⚠️ 三、思维陷阱:人类天生不理性(情绪层)

[11:00 – 14:00]

作者在书中举了许多例子,告诉我们为什么人会被误导。

我们常见的心理陷阱包括:

  • 确认偏误:只寻找能证明自己正确的信息;

  • 权威偏误:专家说的就一定对;

  • 情绪推理:因为讨厌某人就否定他的观点;

  • 从众效应:大家都相信,我也就相信。

⏸ 这些偏误都是心理学中“自动化思维”的产物。
我们在无意识状态下,被感觉牵着走。

↗ 而“学会提问”的核心训练,就是让我们停顿三秒——
那三秒,是从情绪到理性的分界线。

作者说,当你能在听到一句话时问自己:
他为什么这样说?依据是什么?
你就已经在启动理性的大脑。

所以,《学会提问》不只是逻辑训练,
更是一种 心理节制的艺术


💡 四、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智力品格(价值层)

[14:00 – 16:00]

布朗与基利认为,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人格特质。

他们称之为“智力美德(Intellectual Virtue)”。
包括五种:谦逊、勇气、好奇、共情、诚实。

⏸ 批判性思维不是攻击别人,
而是追求更清晰的理解。

“提问的目的,是理解,不是反驳;
理性来自谦逊,而非固执。”

↗ 这句话的心理含义在于:
当你愿意承认自己可能错,你的大脑才真正开放。
而这种谦逊,是通往理性与智慧的起点。


🧩 五、从书到实践:提问如何改变教育与沟通(社会层)

[16:00 – 18:30]

⏸ 《学会提问》已经被广泛用于教育、管理、医疗等场景。

📘 在教育中,提问让学生从“记答案”变为“想问题”。
老师若能用十个问题引导课堂,学生就能在思维中成长。

📘 在医疗中,我们面对数据与病例时,
同样可以问:假设是什么?样本是否偏?结论能否被复制?
这就是科学思维的内核。

📘 在人际沟通中,提问的作用更微妙。
当你对一个愤怒的人说:“你是担心这个吗?”
那一刻,理性就被重新唤醒。
心理学称之为“认知再框架”:
用提问取代判断,情绪就会被理性接管。

↗ 所以,提问不仅是思维方法,
更是一种 社会沟通的心理疗法。


🌿 六、结语:从提问开始的心智成长(意义层)

[18:30 – 20:00]

四十多年过去,《学会提问》仍然畅销全球,
因为它解决的不是一个知识问题,而是一种“思维疾病”:
——我们习惯相信,而不习惯追问。

作者希望我们重新找回思考的尊严。

⏸ 这本书让我们明白三件事:

1️⃣ 怀疑是一种尊重。
怀疑并非不信任,而是尊重事实的方式。

2️⃣ 理性是一种温度。
真正的理性不是冷漠,而是清醒与公正。

3️⃣ 提问是一种成长。
当你敢于提问,你就不再被情绪和舆论裹挟。

↘ 所以,《学会提问》并非教我们赢得辩论,
而是教我们赢得 清醒与自由

谢谢大家。


🧭 时间与心理层提示表(便于排练)

模块 时间 心理层 语气节奏提示
开场:信息时代 0–3 min 感知层 语速中等,语调温和,引发共鸣
十问结构 3–7 min 认知层 稍加语气抬高,节奏明快
心理分层模型 7–11 min 元认知层 放慢语速,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思维陷阱 11–14 min 情绪层 情绪稍强,举例生动
智力美德 14–16 min 价值层 语气柔和,带鼓励语感
实践应用 16–18.5 min 社会层 节奏稍快,贴近生活
结语 18.5–20 min 意义层 缓慢收束,语气坚定温暖

这个版本已经是教学级讲稿:

  • 可直接用于教师培训或学术演讲;

  • 每段有停顿与语气设计,方便控制节奏;

  • 心理层级提示可帮助学生理解思维结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